第十四章 进阶(十八)-《天纵莫敌》
第(2/3)页
“不用加点汤吗?”周世铭看着面前有点象热干面一样干拌的米粉,想起在江西湖南吃的米粉,问道:“米粉不是应该连汤带水一起吃的吗?”
“卤粉不一样,必须让卤汁沾在粉上,粉才有味,一加水,卤粉的香味就被冲淡了。”莫敌伸出筷子,把周世铭面前的米粉也搅拌了起来,很快,周世铭的米粉也跟莫敌的一样,变得一塌糊涂。周世铭有点不太相信的吃了一口,眼睛里的光顿时变得完全不同,不是普通的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香。再来一大口,夹杂着牛肉和黄豆一起送下,黄豆的酥,牛肉的甜,加上米粉的香,当然,还有淡淡的桂林辣椒味道。
“米粉的卤汁同时也是卤牛肉的原汁,牛肉的味道与香料的融和,是卤粉成功的第一步。我们广西,盛产香料,八角、桂皮、陈皮、豆豉、老姜等等,所以,米粉这种食物,进入广西后,自然就会有了自己的与从不同。”莫敌夹着一丁点酸豆角,对周世铭说:“这种实心的长豆角,我也只在桂林见过,脆香甜,还不硬。不像其他地方的豆角,软绵绵的,像用了十年八年的裤头带。”
在莫敌的介绍下,周世铭开始感觉到面前这碗卤粉的味道越来越可口,当她吃完最后一口时,莫敌端起碗,去到厨房门口加了一勺鲜汤,对周世铭说:“卤粉老规矩,先吃米粉后喝汤。”
周世铭浅浅的喝了一口,这个汤味很鲜,明显有鸡的味道,还有牛骨的味道,汤是清淡的,没有加盐,但是与残留在碗底的卤味搅在一起,味道却高度融合恰到好处。一口一口把碗里的汤喝光,饱了。周世铭站起来,一脸满足的对莫敌说:“我第一次吃东西,把洗碗水都给喝光,这种吃法,真的很节省,不浪费。”
莫敌也站了起来,牵着周世铭的手,走出会仙斋,往学府路走去,吃得太饱,走一走正好消食。
莫敌告诉夫人,桂林米粉最早从两湖江东一带大米产区流传过来,应该是一种清真食品,或者说,是由一些*人引进到广西,因为在原始的桂林米粉中,找不到猪肉的成份,凡增加了猪肉成份的,都是之后的发展和演变。桂林的老字号米粉店,会仙斋的卤粉肯定是没有猪肉的,此外就是又益轩的马肉米粉,以*马肉为主,也不会沾染猪肉。易荣斋的汤粉有两种,一种牛肉粉,一种是猪肉粉,牛肉现煮,鲜甜可口。猪肉汤粉就很不讲究,猪肉煮黄豆煮上一大盆,烫好米粉后,连汤带料弄一大勺猪肉黄豆拌进粉里,也别有一番风味。至于轩荣斋的炒粉,必须是猪肉炒粉,牛肉炒粉,太柴,不好吃。
“马肉米粉?”周世铭一脸的向往:“我想吃。”
“行!”莫敌回答很干脆:“我们沿着老学宫走到中山北路,然后进西华门,绕到正阳门出来,再走中正西路到十字街,又益轩就在紫金电影院旁边。我们现在去吃,一个人吃五碗应该可以了。”
“吃五碗!”周世铭惊叫起来,刚才一碗就已经很饱,再来五碗,肚皮都会撑破。
莫敌笑了笑,指着太平巷与学府路丁字路口对面的老墙,说:“这里,就是桂林府学宫,当年广南西路的院试就在这里进行,现在里面是桂林国立中学,也算是对口承传。”
周世铭点点头,桐城是县,也有试场,而且是区区县试的试场,就在孔庙旁边,比起这里,差了足足两级。桐城一地,虽然科举已离去很久,但科举的影响仍然还在,周世铭作为女子,虽然没有科举资格,但是看着学宫,敬仰之情仍然强烈。
走出学府路,迎面便是夜幕下的靖江王城,那里曾经是北伐的大本营,1936年广西省政府从南宁迁到桂林,王城成了新的省府,只是省政府的灯光也照不到榜眼及第,从学府路口望过去,王城的西华门没有路灯,黑黢黢的门洞如同一个吃人的大口,半天也没有行人出入。莫敌见状,更不敢擅自进入,而是沿着中山北路直接走向了十字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