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两位记者,你看看俺家的地。”张老倔从地上捡起一根长长的树杈,试探着插到庄稼地里,然后又将树杈拿出来,扔在地上。水痕几乎没过了树杈。 “你看看这水,得有一米多深了吧,这庄稼算是全毁了,今年收成是没戏了。”张老倔完全没有了刚才的嬉闹劲儿。庄稼就是他的命根,庄稼没了,命根就没了。 张智尧认真地在采访本上记着张老倔说的话,罗方伊则是拿出相机一通拍摄。 “地里种的啥?”庄稼被塑料大棚遮挡着,罗方伊看不清里面种的什么。 “啥也没种。”张老倔的回答简洁明了。 罗方伊几乎要喷饭!pardon?啥也没种,那有啥可损失的? 张老倔看出了罗方伊的质疑,急忙解释道:“这大棚本来是种黄瓜和西红柿的,现在还没到育苗的季节。不过,这几个大棚已经被水泡了快一周了,即便不塌也不能用了,这地也不能用了,得重新耕。” “老乡,这大棚建的时候花了多少钱?”张智尧问道。 “小二十万。” “全泡汤了?” “是啊。” 罗方伊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可要比一般的庄稼地损失惨重。 “老乡,在孙家疃村,像这样的情况多吗?”张智尧问道。 “三百多个大棚,淹了一半,”张老倔回答,“你们看到那些排水管道了吧,就是呲俺一脸的那些塑料管子。” 罗方伊和张智尧点点头。 “那些管子没用。” “为啥?” “没地方排水。这水排到路上又倒淹过来,而且,地下水也会回流。所以就这么泡了一个星期。”张老倔回答。 张智尧像是发现了宝藏一样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这些话。果然不虚此行,就凭这些见闻,就能写出一条重磅稿件。 两人在孙家疃采访完,天色已黑。罗方伊翻看了一下采访本,灾情范围、受灾情况等信息都已经十分翔实。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有了这些素材,就像是吃了定心丸,不愁了! 张老倔将张智尧和罗方伊送到村口。三人挥手道别。 司机王哥等了一个下午,早已经昏昏欲睡。 三人会合后,顺着一条乡道返回酒店。 乡道虽然是柏油路面,但是因为年久失修,路面的沥青早已开裂,在大车的反复碾压下形成零碎的石子,看上去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再加上乡村公路本就很窄,即便是没有什么车辆,速度也上不来。 道路两旁民房的墙上,齐刷刷的一层白色油漆,上面是各种各样的宣传标语,关于移风易俗,关于养老,关于电商。这些年,罗方伊也去过很多地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越几百公里,却能看到几乎一样的宣传标语,这种感觉让人既陌生又熟悉。 车子缓缓行驶着,道路两侧的杨树“哗哗”作响。夜幕中,农户家里亮着灯的却并不多。也许,农村真的没落了吧。 因为车灯仰射的原因,两侧的树木笔直高耸,在天际处融为一体,在灰蓝色的夜幕之下,勾勒出一个“a”字轮廓。 此时正是收获的季节,道路两侧的麦田里,是扎成堆的麦垛,在夜色剪影下像一个个小山包,空气里弥漫着麦香味儿。 (本章完) 还在找"浮尘之外"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 "易" 很简单! ( =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