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伊曼妲知道,因为长相原因在环境中的不讨喜,她肯定不是学校首先推荐的人选。 但她也并不自卑什么。 因为她很清楚,自己其实并不丑,反而很漂亮。 或者说关于美丑的认知和定义,在各个人种之间是不同的。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又不是只有非洲学生存在的。 她很清楚自己在那些欧罗巴留学生里受欢迎的程度,但是她更清楚那些欧罗巴留学生对她到底是什么态度。 因为她来到这个世界上,便是这样的原因。 混血儿很漂亮,这是世界公认的。 但是仅仅是认为漂亮。 在涉及到婚姻问题时,混血儿便是杂种一般的存在,特别是在那些注重血统的欧罗巴国家里,更是如此。 他们并不介意在异国他乡和一个美丽的混血女郎发生点什么风花雪月的事情,但绝不可能负责任的把混血儿给带回国去。 只会留下更多的私生子、某些病,甚至没有付清的房租账单。 她分得清好赖,眼前这个华国的小胖子,看向她的眼神,虽然也有些猥琐,但更多的是正常的欣赏。 孔子骞微微一愣,心中一暖,随即回应道, “不用这么客气的,伊曼妲。其实我也很高兴能有你这样的学伴。 而且…… 不管其他人怎么想,我个人认为,学伴,是同伴的概念,是互相帮助的关系,而不是什么一方对另一方挑挑选选的商品。 用我们华国的说法,那是挑选书童。呃……你应该理解‘书童’这个概念吧?” 伊曼妲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似乎没想到孔子骞会这么说。 她点了点头,而后又低下头去,轻声说道:“你……和别人有些不一样。 不瞒你说,其实在来的路上,我……我一直很担心会空欢喜一场…… 因为,做学伴不仅有加分,学校还会给我一笔额外的补贴,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孔子骞好奇地问:“补贴?为什么这么重要?” 不是他不识人间疾苦。 而是在华国,补贴和补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贴是贴补,助是帮助。 这种叫做‘补贴’的东东,通常都少的可怜。 在大学里更是如此,一般就几十块钱一个月,只能说,不无小补的概念。 伊曼妲抬起头轻声说道,“我家里条件不是很好,还有两个弟弟在念书,家里负担很重。 而我能读高中和大学一直是自己打工挣了大概80%的费用……” 孔子骞很是不解,因为在他的恶补的常识里,坦桑尼亚的基础教育哪怕是放在国际上,也是有口皆碑的,是11年义务教育。 而且和以前的华国一样,坦桑尼亚的大学实行精英教育,毛入学率不足参加高考人数的10%,能考上大学,特别是这所大学的,都是国家精英中的精英。 换句话说,能上大学的,家里肯定也不会太差。 真正穷到揭不开锅的家庭,是走不出大学生的。 怎么高中也需要挣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这让他有些理解不能。 见孔子骞有些疑惑,伊曼妲小声的解释着原因。 孔子骞这才明白,坦桑尼亚的义务教育11年制,其实是小学7年,初中4年,并不包含高中。 但高中的费用并不高,所谓的收费如同华国一般,也是象征性的。 精英教育模式下,坦桑尼亚政府,对大学的收费也并不高。 但是,坦桑尼亚的大学生中,失学率却一直不低,每年都超过40%,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家庭经济因素。 学费确实不高,但坦桑尼亚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导致民众并没有太多的稳定岗位。 况且国家的教育救助机制几乎为零,一旦家里的顶梁柱失业或者工作不稳定,便会导致家庭无力供养而失学的情况发生。 当然,最根深蒂固的,便是贫穷的思维。 供养一个需要不事生产四年的大学生,古今中外,都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 而以初级农业、初级手工业、初级制造业为主的国家中,大学生确实稀缺,但没有这个学历,也不会饿死。 当家庭面临危机的时候,让孩子走出大学,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是穷人不得已的选择,也是社会舆情最主要的看法。 八十年代,华国国内很大一部分人不读高中而去读中专中师,不是没道理的。 特别是对这里的女孩子而言,求学更是艰难,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哪儿都一样。 伊曼妲算是幸运的,母亲并没逼着她早点嫁人。 当然,也是因为她的母亲,便是坦国第一代大学生的缘故。 但妇女在非洲的工作更是艰难,本就肄业未婚生子而又背负社会歧视的伊曼妲的母亲,又能找到什么好的工作呢? 无非便是打着很多份零工,来养活整个家庭。 现在伊曼妲面临的便是两个弟弟也相继进入大学,家庭开销再也无力承担的问题。 让她不甘心的,是她只有一年就要毕业了。 而此刻,做学伴的补贴虽然少,但对于她来说,完全是拯救她前途的钱,没这笔钱,她书都念不下去了。 伊曼妲话语中的坚韧和自强,让孔子骞对她产生了不少的同情和好感。 他不由自主地想要更了解她,“那你为什么选择继续学习呢?难道不想早点工作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