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鸿雁传书-《山野娇凤逆天改命录》


    第(2/3)页

    接着,他仿佛早已思考过无数遍,开始条分缕析地写下他的构想,笔尖沙沙,仿佛带着泥土的质感:

    “县农技站工作,若能沉下心,可做之事甚多。譬如,你前次寄来的pH试纸,虽简略,然启发颇大。本地土壤情况复杂,若能结合简易测定,大致摸清不同田块的酸碱性,进而引导农户对症施肥,或撒石灰改良酸土,或增有机肥调理碱地,虽是小步,积年累月,必见成效。此为一。”

    “其二,粮种更新换代,乃增产关键。你带回的新玉米种,今秋可见分晓。然新品种推广,非一蹴而就。需先小面积示范,让农户亲眼所见,胜于空言。可与村中信誉好、善接纳新事物的农户合作,建立示范田,收获时组织观摩,以点带面,徐徐图之。”

    “其三,病虫害防治,农民最为头疼。除农药外,可尝试推广些土洋结合的防治法子。如你前信提及的烟叶水、草木灰水,成本低,污染小,对部分害虫有效。可将此类土法收集整理,结合农时,简单易行地推广开去。”

    “其四,农技推广,重在‘推’与‘广’。下乡不能光讲理论,需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田间地头发现问题,现场解答。语言要通俗,方法要实在。若能编些顺口溜、画些简易图,效果更佳。”

    他一口气写了好几页,思路清晰,考虑周全,仿佛他不是那个困守山村的“戴罪之身”,而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农技推广专家在倾囊相授。字里行间,没有好高骛远的空想,全是扎根本土、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

    凌霜读着读着,眼眶就湿了。他不仅没有觉得她的选择荒唐,反而如此认真、如此细致地帮她规划,把他的思考、他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她。这份沉甸甸的信赖和支持,比任何华丽的鼓励都更有力量。她仿佛看到,在遥远的小山村里,煤油灯下,他如何蹙眉沉思,如何将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凝练成这一行行切实的文字,只为给她这个即将踏上归途的同行者,一点微光的指引。

    信的末尾,他笔锋一转,语气变得格外深沉:“我之处境,你亦知晓。前路晦暗,身不由己。然见你等有志青年,愿返乡耕耘,以学识报效桑梓,心中甚慰。此路艰难,望你既有满腔热忱,亦存坚韧耐心。但有所需,凡我所能,必不推辞。”

    最后,他写道:“新玉米长势良好,静待秋收。村中一切如常,勿念。愿你前路从容,保重身体。”

    信的末尾,没有署名,只有一个简单的日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