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们穿着厚重的银色新型隔热服,乘坐着经过特殊改装的装甲工程车,缓缓向井口方向推进。 车上装载着数吨速凝耐高温封堵材料。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工程车顶着能见度极低的蒸汽和灼热的气浪,艰难前行。 车载温度监测仪的数字疯狂跳动,在距离井口大约两百米时,外部温度已经超过了800摄氏度! 即便有隔热层,车内的温度也急剧升高,空调系统完全失效。 更可怕的是强烈的热辐射,透过观察窗炙烤着队员们的皮肤,连呼吸都变得灼痛。 车载通讯系统受到强烈干扰,发出刺耳的杂音。 队长试图再靠近一些,但工程车的履带开始发出不祥的摩擦声,部分外部传感器因高温而失灵。 “撤退!立即撤退!”指挥车内,刘院士看着传回的不稳定画面和警报数据,果断下达了命令。 冒险靠近已无意义,徒增伤亡。 装甲工程车狼狈地倒车撤回,车身多处隔热瓦已经变色甚至脱落。 地面堵漏的方案,连井口的边都没摸到,就宣告失败。 抢险队员们脱下隔热服时,里面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带着心有余悸的苍白。 地面堵漏的失败,像一盆冰水浇在每个人心头,现场的气氛压抑得几乎令人窒息。 刘院士的脸色铁青,死死盯着监控屏幕上那愈发狂暴的火焰,沉声吩咐道:“执行第三套方案,精准爆破!” 命令一下,早已经待命的爆破专家小组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利用无人机搭载的精密扫描设备,对井口周边区域进行了无数次三维建模和应力分析。 每一个炸点的选择、每一份炸药的当量,都经过了超级计算机的反复模拟演算。 最终,在距离主喷口特定角度和距离的岩层上,确定了六个关键爆破点。 “这是基于现有数据的最优方案。” 爆破组长向刘院士汇报,语气凝重:“目的是利用定向爆破,促使上方岩层整体塌陷,依靠数百万吨的岩石自重一次性覆盖、压实井口。” “但...成功率无法保证,地下压力结构和岩体完整性存在太多未知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