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长安书院-《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3/3)页
    有些东西,终究是天灾也毁不去的。
    他步入藏书楼,楼内光线明亮,书架整齐,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特有的味道。
    相比岳麓书院藏书楼那种几乎要溢出来的饱胀感,这里显得更空旷些,许多书架还未填满,但也正因如此,查找起来反而更方便。
    他循着索引,先找到了放置典籍和前人笔记手札的区域,这些是他目前最想查阅的。
    随手抽出一本,翻开一看,是一位致仕官员的西北边务札记,内容详实,见解独到,竟是他从未见过的孤本。
    他又连续翻了几本,发现长安书院藏书虽总量或许不及岳麓,但在西北史地、边陲风物、农桑水利等务实之学方面,收藏颇丰,且多有珍本。
    这大概与长安地处西北,书院学风更重经世致用有关。
    王明远心中暗忖,南方文风鼎盛,学子多擅诗词歌赋,策论也往往纵横开阖,气势磅礴。
    而北地学子,尤其秦陕子弟,生于斯长于斯,见惯了边塞风云,更关心切实政民生,文章或许少了些华丽辞藻,却多了几分沉甸甸的踏实与厚重。
    这种踏实,正合他当下所需,他需要将这些务实之学,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文章不仅有高度,更有深度和根基。
    他抱着几本选好的书,走到窗边一张空着的书案前坐下。
    窗外正对着那棵古老的银杏树,金黄的叶片在秋日阳光下如同镀了一层暖金。
    看着这树,他忽然想起一个人来——元沧澜,卢阿宝。
    当年在岳麓山,那个清瘦孤寂的身影,那个决绝地选择与过往割裂、以身撞破黑暗的背影。
    他那种洞悉世事、犀利深刻的笔锋,想必也是浸润了秦陕大地这种沉稳厚重的学风吧?
    两年过去了,他现在怎么样了?还在京城那个漩涡之中吗?还是已经去了别处?
    他那样的人,如同锥处囊中,终不会默默无闻吧?
    王明远轻轻摩挲着书页边缘,心中泛起一丝淡淡的牵挂和怀念。
    阿宝兄那样的人,就像是这书院中古老的银杏,纵然经历风霜雷火,也自有一股不屈的风骨。
    他收敛心神,深吸一口气,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眼前的书卷上。
    窗外,秋风掠过,银杏叶又飘落几片,静静躺在窗台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