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调整···-《大汉第一太子》
第(2/3)页
张释之早年弹劾过时为太子的景帝,因而内心极为惶恐,想要称病隐退,又担心招致更大的惩罚,想当面向景帝谢罪,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采用了王生的计策,终于见到汉景帝当面谢罪,汉景帝并没有责怪他。
由于张释之得罪过汉景帝,一年后,被贬为淮南王的国相。
过了很久,张释之过世。
张释之在吸取法家“法不阿贵”、“刑无等级”观点的同时,还继承了儒家“明德慎罚”的法学思想和“罪疑者予民”的执法原则,坚持依法量刑,规范有序,避免轻罪重判或重罪轻判。
特别是对普通百姓这一弱势群体不加重治罪,充分体现了中国法文化传统所颂扬的“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执法精神,与判案苛酷,残贼无极,败法乱正的秦汉“治狱之吏”形成强烈对照。
他执法平和,使法律判决尽可能符合客观情况、规范有序。
·
·
·
冯唐
冯唐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
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一次汉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
冯唐都如实作答。
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
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
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
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
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
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大举进犯汉朝,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
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
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
这不是虚夸之言呀。
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
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
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
这时,赵国几乎成为天下的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
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
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
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
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
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
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
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
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
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
第(2/3)页